如何利用 Python 自動化 SEO 關鍵字分群?

在人工智慧日益普及的如今,了解與分析使用者搜尋意圖成為SEO的核心。本篇文章將探索如何使用程式工具自動化關鍵字分群,提升效率與精準度。

你想過為什麼每次在 Google 上搜尋同一個主題,但關鍵字稍微改變一下,搜尋結果頁面(Search Engine Results Page,簡稱 SERP)看起來卻不太一樣嗎?或者,你知道在人工智慧(AI)快速整合進搜尋引擎的今天,精準理解使用者在搜尋框裡輸入文字時,腦袋瓜裡到底在想什麼、想要解決什麼問題(也就是他們的「搜尋意圖」),已經變得有多重要嗎?

過去,要判斷使用者的搜尋意圖,並將成千上萬個關鍵字依照意圖分門別類、進行「關鍵字分群」,往往得靠人工一個一個去猜,或者使用一些複雜的自然語言處理(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,簡稱 NLP)技術。這些方法不僅耗時費力,面對海量的關鍵字時更是難以達成「規模化」,而且不同人判斷的結果可能還不一樣,缺乏一致的「精準度」

但別擔心!今天我們要跟你分享一個更聰明、更有效率的方法:利用「程式工具」「自動化」這個過程。這個方法的核心概念很直觀:如果兩個不同的關鍵字,搜尋出來的結果頁面長得非常像,那麼很有可能,搜尋這兩個關鍵字的使用者,其實是抱持著相同的「搜尋意圖」。透過分析並比較這些「搜尋結果頁」「相似度」,我們就能讓電腦幫我們快速、精準地完成關鍵字分群。

接下來,就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,為什麼「搜尋結果頁」是解讀「搜尋意圖」的寶庫?以及如何運用「自動化」的方法,讓繁瑣的「關鍵字分群」工作變得輕鬆又精準吧!

數據分析插圖

在數位世界裡,當我們在搜尋框裡輸入文字時,我們不只是打幾個詞而已,我們是想解決一個問題、找到一個答案、達成一個目的。這個隱藏在關鍵字背後的真實想法,就是「搜尋意圖」。舉例來說,「買手機」的意圖可能是想購買,而「手機評價」的意圖則可能是想研究比較。理解並滿足使用者的「搜尋意圖」,是搜尋引擎優化(SEO)最根本的目標,也是 Google 這類搜尋引擎不斷演算法更新的核心方向。

特別是在「人工智慧」(AI)被深度整合到搜尋引擎的今天,像是 Google 推出的 AI Overviews(人工智慧生成的搜尋結果摘要),搜尋結果頁面不再只是傳統的「十個藍色連結」列表。AI 搜尋會嘗試直接理解你的問題,並生成一段綜合性的摘要來回答你。這代表如果你的網站內容沒有精準對應使用者的「搜尋意圖」,即使排名不錯,也可能被 AI 摘要取代或忽略,進而失去流量。因此,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「精準理解」並對焦使用者的「搜尋意圖」

然而,要手動判斷大量關鍵字的「搜尋意圖」並進行「關鍵字分群」,簡直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。試想,如果你有幾千甚至幾萬個關鍵字需要分析,光是打開每個關鍵字的搜尋結果頁,看看排名靠前的網站內容,判斷使用者可能想找什麼,這個過程就會耗掉你大量的時間和精力。傳統的一些「自然語言處理」(NLP)方法雖然試圖從關鍵字文字本身去理解意圖,但往往需要複雜的模型建構和大量的訓練資料,對於非技術背景的人來說門檻較高,而且只靠文字分析,有時會忽略了「搜尋結果頁」這個重要的使用者行為信號。

自動化工具的SEO插圖

前面我們提到,如果兩個關鍵字搜尋出來的「搜尋結果頁」(SERP)很像,那麼它們的「搜尋意圖」也很可能相似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原因很簡單:Google 的「搜尋結果頁」本身,就是其演算法根據多年累積的使用者行為數據(例如:點擊了哪些連結、在頁面上停留多久、是否回上一頁搜尋別的關鍵字等等)和對使用者「搜尋意圖」的理解,所排序出來的最佳結果集

換句話說,「搜尋結果頁」上排名靠前的網站,是 Google 判斷最能滿足該關鍵字「搜尋意圖」的內容。Google 的「人工智慧」(AI)在學習和驗證其搜尋結果時,也會高度依賴這些「搜尋結果頁」數據。因此,透過分析不同關鍵字在「搜尋結果頁」上呈現的網站列表、它們的「排名」順序,甚至是頁面上的其他元素(例如:圖片、影片、常見問答區塊等),我們就能夠反推使用者在搜尋這個關鍵字時,最有可能的真實意圖是什麼。

使用Google搜尋的用戶

例如,搜尋「最佳咖啡機」和「咖啡機推薦 ptt」這兩個關鍵字,它們的文字雖然不同,但你打開 Google 看看,很可能前幾個「搜尋結果頁」的網站都是在做咖啡機的比較、評測或推薦文章。這強烈暗示著,這兩個關鍵字的「搜尋意圖」都是「想比較和找到一台好的咖啡機」。我們的目標就是利用「程式工具」來模仿這個判斷過程,但以「自動化」、更有效率的方式進行。

關鍵字分群概念

核心思想:

  • 「搜尋結果頁」是 Google 演算法對使用者意圖的最佳詮釋。
  • 相似的「搜尋結果頁」,意味著 Google 認為它們滿足的是相似的「搜尋意圖」
  • 藉由比較「搜尋結果頁」的相似度,我們可以間接且客觀地判斷關鍵字的「語義相關性」「搜尋意圖」
步驟描述
導入數據首先,你需要取得包含關鍵字及其對應「搜尋結果頁」網站列表的原始數據。這些數據通常會是結構化的格式,例如「逗號分隔值檔案」(CSV)。透過「程式工具」,我們可以輕鬆地將這個檔案讀取進來,轉換成方便處理的「資料框」(DataFrame),想像它就是一張像 Excel 一樣的表格。
數據預處理原始數據可能包含很多我們不需要的資訊。我們只需要每個關鍵字在「搜尋結果頁」第一頁(通常是前 10 個)的網站「網址」(URL)列表。這一步就像是從一堆文件中篩選出你真正需要的關鍵資訊。
格式轉換對於每個關鍵字,我們需要將這一串排名靠前的網站「網址」列表轉換成一個可以被電腦理解並比較的格式。這樣,每個關鍵字就對應一個代表其「搜尋結果頁」特徵的「指紋」。
建立比較對接著,我們要讓「程式工具」列出所有需要比較的關鍵字組合。這在數據量大時是人工無法想像的計算量,但對電腦來說輕而易舉。

利用像是 Python 這樣的「程式工具」,搭配強大的「數據處理函式庫」(例如 Pandas)和數值計算函式庫(例如 NumPy),我們可以快速完成以上這些步驟,為後續的「相似度」計算做好準備。

從相似度到意圖分群:建構有組織的關鍵字群組

經過前一步的數據處理,我們已經將每個關鍵字對應的「搜尋結果頁」轉換成了方便比較的格式。接下來,就是計算它們之間的「相似度」了。這裡就需要一個「相似度函式」,它的作用就是接收兩個關鍵字對應的「搜尋結果頁指紋」,然後給出一個分數,告訴我們它們有多相似。這個分數通常介於 0 到 1 之間,1 表示完全相同,0 表示完全不同。

這個「相似度函式」的設計很重要,它需要考慮到兩個關鍵字是否共用很多相同的排名網站(「重疊」)以及這些網站的相對「排名」順序是否一致。你打開搜尋引擎檢查檢索結果,可能會看到許多相同的內容。

計算方法描述
Jaccard 相似度基於使用者意圖相似性的重疊程度進行計算,重疊越多,分數越高。最常用於評估兩個集合之間的相似度。
Cosine Similarity計算兩個向量之間的角度關係,角度越小,表示它們越相似。適用於向量資料的相似度比較。
歐氏距離度量兩個數據點之間的直線距離,距離越近,表示相似度越高。此方法較少用於語意分析。

有了每對關鍵字之間的「搜尋結果頁相似度」分數後,下一步就是進行「關鍵字分群」。我們需要設定一個「閾值」(Threshold),例如 0.4(代表 40% 的相似度)。如果兩個關鍵字的「相似度」分數超過這個「閾值」,我們就認為它們的「搜尋意圖」足夠相似,可以歸到同一個群組裡。「程式工具」可以根據這個規則,自動將所有符合條件的關鍵字連接起來,形成一個一個的意圖群組。

想像一下,原本是成千上萬個散落的關鍵字,經過這個「自動化」過程後,它們被整理成了數十個或數百個有明確「搜尋意圖」主題的「關鍵字分群」。這大大提升了我們的工作效率。

Python程式在行銷中的應用

採用這種基於「搜尋結果頁相似度」「自動化」「關鍵字分群」方法,對於我們的數位策略帶來了顯著的價值:

  • 效率大幅提升:過去可能需要數天甚至數週的人工分析工作,現在透過「程式工具」,可以在幾分鐘或幾小時內完成,尤其適用於處理大量關鍵字。
  • 結果更客觀精準:基於數據計算出的「相似度」比主觀判斷更為穩定一致。
  • 支援規模化操作:這套流程可以輕鬆應用於不同規模的關鍵字列表,是進行大規模「關鍵字研究」和內容規劃的基礎。
  • 優化內容與網站結構:清晰的意圖分群幫助我們精準地規劃「內容策略」,確保每一篇文章或頁面都能滿足特定的使用者需求。

別忘了,Google 每分每秒都在進行大量的微調與測試,每年更有數千次的演算法更新(包括影響較大的「核心更新」),並且不斷擴展「人工智慧」在搜尋中的應用(例如 AI Overviews, AI Mode, Deep Search 等)。透過「自動化」分析工具,我們可以更快速地偵測到這些變化對使用者意圖的影響,確保我們的線上可見度不會受到劇烈衝擊。

總而言之,在一個由「人工智慧」驅動、搜尋生態系統持續演進的環境裡,傳統依賴人工的 SEO 方法將逐漸式微。學習如何運用「程式工具」「自動化」並基於數據分析(尤其是「搜尋結果頁」數據)來理解和組織「搜尋意圖」,將是你提升 SEO 效率、做出更精準決策的關鍵能力。

擁抱「自動化」與數據驅動的分析方法,是我們應對 AI 搜尋時代挑戰的必經之路。

總結:掌握自動化,駕馭搜尋意圖

在快速變遷的數位行銷領域,特別是當「人工智慧」正深刻改變搜尋體驗之際,精準理解使用者查詢背後的「搜尋意圖」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。傳統的「關鍵字研究」「關鍵字分群」方法,面對龐大數據量時顯得力不從心。

我們今天探討了一種高效的解決方案:利用「程式工具」「自動化」分析「搜尋結果頁」(SERP)的「相似度」,以此為依據進行「關鍵字分群」。這種方法之所以有效,是因為「搜尋結果頁」本身就是 Google 對使用者意圖的最佳詮釋。透過比較不同關鍵字 SERP 的結構和排名網站,我們可以客觀地判斷它們的意圖關聯性。

擁抱「自動化」與數據驅動的分析方法,是我們應對 AI 搜尋時代挑戰的必經之路。記住,工具是輔助,關鍵在於理解方法背後的邏輯,並將這些分群結果轉化為具體的網站優化行動!

常見問題(FAQ)

Q:這種自動化的關鍵字分群方式適合什麼樣的網站使用?

A:這種方法適合所有需要進行SEO關鍵字分析和內容規劃的網站,特別是大型網站或需要處理大量關鍵字的情況。

Q:通過這種方法得出的關鍵字分群是否保證一定準確?

A:雖然這種方法大幅提高了效率和精準度,但最終結果仍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檢查和調整。

Q:我該如何開始使用這種自動化工具?

A:首先,你需要了解基本的 Python 編程語言,然後安裝相關的數據處理庫,如 Pandas 和 NumPy,接著進行簡單的數據導入和處理即可。

SEO insight

SEO insight

文章: 339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