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 AI 總覽資訊近半數「連回Google」:搜尋引擎如何改變使用者行為?

Google 的 AI 總覽資訊中有高達 43% 的連結回到自身,這對外部網站流量影響深遠。我們探討這一現象對使用者行為和網站經營者的影響。

Google AI 總覽資訊近半數「回家」:搜尋引擎圍牆花園效應成形?

Google 推出的 AI 總覽資訊(AI Overviews)出現後,你覺得搜尋行為有改變嗎?過去我們習慣在 Google 搜尋結果頁面,直接點擊連結前往不同的網站獲取資訊。但現在,AI 總覽資訊直接提供了一段摘要,這對我們獲取資訊的管道,以及廣大外部網站的流量,都帶來了潛在的結構性影響。

最新研究數據揭露,Google 的 AI 總覽資訊有很大一部分竟然會連結回 Google 自己內部。這種高比例的內部連結,正逐步構築一個更為封閉的「圍牆花園」(Walled Garden),深刻影響著使用者的資訊獲取路徑。接下來,我們要深入探討這項研究的發現,看看 Google AI 總覽資訊到底藏著哪些秘密,以及這對使用者和網站經營者有什麼影響。

Google 搜尋介面

AI 總覽資訊的核心數據:43% 的「回歸之路」

一項針對美國超過十萬個關鍵字進行的最新研究(由 SE Ranking 執行),分析了 AI 總覽資訊的連結行為,發現一個驚人的數據:Google 的 AI 總覽資訊中,有高達 43% 會包含連結,而這些連結竟然是回溯到 Google 自身的搜尋結果頁面!這項研究涵蓋了美國五個州或特區的超過十萬個關鍵字,具有一定的代表性。

這代表當你看到 AI 總覽資訊時,有將近一半的機會,Google 會引導你點擊回到 Google 自己的頁面裡,而不是直接前往外部網站。研究還顯示,在 AI 總覽資訊引用的來源中,Google.com 竟然是最常出現的網站,約佔 44%,遠高於 YouTube、Reddit、Quora 或 Wikipedia 等其他平台(這些平台的總佔比約為 13%)。這清楚表明 Google 在 AI 搜尋中優先展示自身內容或引導回內部頁面。

來源佔比
Google.com44%
其他平台(YouTube, Reddit等)13%

搜尋引擎的「圍牆花園」效應與使用者行為轉變

這種 AI 總覽資訊大量引導使用者回到 Google 內部的行為,正好呼應了「圍牆花園效應」的概念。想像一下,Google 正在用 AI 在自己周圍築起一道牆,希望你待在裡面越久越好,所有的活動都在這個「花園」內進行。過去,搜尋引擎的主要功能是作為「導航」工具,把使用者快速導向外部的資訊網站。但現在,Google 的 AI 總覽卻試圖在搜尋結果頁面內就滿足你的資訊需求,甚至引導你繼續在 Google 生態系內探索。

另一份由 Momentic 提供的數據更具體呈現了使用者行為的轉變:現在使用者在最終離開 Google 搜尋結果頁面前,平均會在 Google 內部進行大約 10 次的點擊。這跟過去直接點擊外部連結、離開 Google 的模式很不一樣。你的搜尋路徑可能變成:看到 AI 總覽 → 在 AI 總覽內閱讀摘要或點擊內部連結 → 在 Google 內部頁面(例如 People Also Ask 或其他相關搜尋結果)繼續點擊…直到最後才可能點擊外部連結。這種行為模式的改變,無疑會影響外部網站過去習慣透過 Google 自然搜尋獲得的流量。

行為描述平均內部點擊次數
使用者在 Google 內部的點擊約 10 次

流量保衛戰:Google 與外部網站的競爭態勢

這種「希望你待在裡面」的策略,從數據上也能看出端倪。比較 Google AI 總覽和像 ChatGPT 這樣的 AI 聊天機器人,你會發現明顯差異:Google AI 總覽平均每位使用者產生的外部網站點擊數只有約 0.6 次,而 ChatGPT 則有 1.4 次。這代表 Google 在將使用者留在自己平台的能力上非常強勢,遠超過其他 AI 平台。

對於那些主要靠 Google 自然搜尋流量維生的網站、部落客、內容創作者或電商來說,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。如果越來越多使用者在 Google 內部就能獲得所需的資訊或被導回 Google 自身的頁面,那麼點擊外部連結的機會就會減少。流量變少了,可能直接影響廣告收入、內容觸及率,甚至產品或服務的轉換率。這是一場新的流量保衛戰,外部網站必須找到應對之道。

圍牆花園概念

解構 AI 總覽資訊的觸發機制與內容特徵

那麼,哪些搜尋查詢比較容易看到 AI 總覽資訊呢?理解這一點,對於網站經營者來說非常重要。研究發現,這跟關鍵字的特性有關:

  • 較長的搜尋查詢: 通常包含更多詞彙、意圖更明確的長尾關鍵字 (Long-tail Keywords),更容易觸發 AI 總覽出現。
  • 搜尋量較低的關鍵字: 相對非熱門或更特定的查詢詞,出現 AI 總覽的機率較高。
  • 關鍵字難度: 數據顯示,中等難度(Keyword Difficulty 約 21-40 分)的關鍵字最常觸發 AI 總覽出現(約佔 33.4%),而競爭性最高的關鍵字(81-100 分)觸發率反而最低(約 3.7%)。
  • CPC 價值: 每次點擊成本(CPC, Cost Per Click)介於 $2-$5 美元的關鍵字觸發 AI 總覽的機率最高(約佔 32%),而 CPC 價值 10 美元以上的關鍵字觸發率最低(約佔 17.3%)。

AI 總覽資訊本身的樣貌也有一些有趣的特徵:

  • 平均長度約 1,766 字元,內容算是蠻豐富的,足以提供使用者一個初步的完整答案。
  • 平均會引用約 13.3 個來源,但如前面提到,Google.com 是主要的引用來源。
  • 它常常跟其他的搜尋結果頁面功能(像是 People Also Ask, PAA)一起出現,形成一個更複雜的搜尋結果介面。

不過也不是所有產業都容易出現 AI 總覽。例如時尚與美容(1.4%)、電子商務(2.1%)、新聞與政治(3.8%)等產業類型的 AI 總覽出現率就相對較低。

使用者行為分析

網站經營者的應對策略:如何在 AI 時代突圍?

面對 AI 總覽帶來的搜尋行為改變和流量衝擊,網站經營者和內容創作者該如何應對?這不再只是過去單純的 SEO 技巧問題,而是需要更全面的數位策略調整。

  • 了解你的關鍵字生態: 深入分析你的目標受眾使用的關鍵字,了解哪些關鍵字容易觸發 AI 總覽,哪些不容易。根據分析結果,把資源放在不同類型的關鍵字上,可能需要開發更多長尾或利基型關鍵字。
  • 內容優化爭取引用: 專注於提供高品質、具權威性和可信度(符合 EEAT 原則)的深度內容。清晰的結構、精準的資訊、引用權威來源,都能增加你的內容被 AI 總覽引用為答案來源的機會。即使使用者只看了 AI 摘要,如果來源被標示出來,仍有被點擊的可能。
  • 爭取 PAA 位置: 由於 AI 總覽常與 People Also Ask (PAA) 共存,優化內容以回答特定問題,並以簡潔明瞭的方式呈現,爭取在 PAA 中曝光,也是在新介面下導流的重要方式。
  • 開拓多元流量來源: 不再只依賴 Google 自然搜尋。積極經營社群媒體(如 Facebook, Instagram, TikTok)、電子報、影音平台(如 YouTube)、Podcast 等,建立直接與讀者互動的管道。建立品牌忠誠度,讓使用者直接造訪你的網站,降低對單一搜尋引擎的依賴。
  • 監測與適應: Google 的 AI 功能仍在快速演進。持續追蹤 Google AI 總覽的變化、你的網站流量數據和使用者行為,靈活調整你的數位策略。SEO 工作變成了持續的監測和適應過程。
應對策略具體行動
了解關鍵字生態分析目標受眾使用的關鍵字、長尾關鍵字開發
內容優化提供高品質內容、引用權威來源
爭取特定問題優化內容回答問題、提升 PAA 曝光
多元流量來源經營社群媒體、建立品牌忠誠度
監測與適應持續追蹤變化、靈活調整數位策略

結論:迎接搜尋引擎新變局

Google AI 總覽資訊高達 43% 回溯至自身頁面的現象,清楚顯示搜尋引擎生態正經歷一場重大變革。「圍牆花園」的趨勢正在逐步成形,挑戰了過往網站依賴 Google 自然搜尋獲取大量外部流量的模式。使用者行為的改變,意味著傳統的搜尋點擊路徑正在被重塑。

這不再只是 SEO 技巧的微調,而是結構性的改變。對於所有仰賴數位能見度的企業和創作者來說,深入理解這個新環境的運作機制,並積極調整內容策略、技術優化方向以及流量獲取管道,找到在新的搜尋環境中保持競爭力並找到流量增長的新機會,是保持競爭力的關鍵。

數位行銷策略

免責聲明: 本文提供的是基於公開研究數據的趨勢分析與知識性說明,旨在幫助讀者理解搜尋引擎生態的變化,不構成任何具體的網站經營或數位行銷建議。實際策略應根據你的具體情況進行評估與調整。

常見問題(FAQ)

Q:Google AI 總覽資訊是什麼?

A:Google AI 總覽資訊是由 Google 提供的摘要資料,直接顯示搜尋結果中的關鍵資訊。

Q:為何使用者在 Google 時間會增加點擊次數?

A:因為 Google AI 總覽資訊引導使用者在其生態系內進行多次點擊,而非直接前往其他網站。

Q:如何優化內容以提高出現在 Google 搜尋結果中的機會?

A:提供高質量內容、分析關鍵字以及優化結構,能提高被 Google 引用的機會。

SEO insight

SEO insight

文章: 343

發佈留言